2014年,工业机器人和制造业转型成了国内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以国家总理李克强推动的“工业4.0”风,强劲的刮向了中国的制造产业。工业机器人领域被普遍看好,相关的企业蜂拥而至。那么,机器人能给中国制造带来怎样的新逻辑?
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经济发展9大新常态。其中,提到了“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三点基本说明了当前中国制造业和工业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基本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端,同时还要面对高能耗、低效率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人口的萎缩、企业运营成本的快速上升,加上东南亚低成本制造国家的崛起,让中国世界制造工厂地位受到冲击。在此前提下,中国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
2014年7月,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访华,提出随着工业化4.0的到来,中国想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高端制造业,如汽车、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高度自由化,并要提高生产的准确率和效率。作为德国工业4.0的倡导者之一,西门子的观点反应了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热潮的深层次原因,即通过广泛采用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然而,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认为,现在谈到的大部分工业机器人是指机械臂这类传统机器人,下一代机器人指的是人机协同以及工业互联。这也是工业4.0真正所指的方向,也就是以智能化、互联化、软件化为基础,围绕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多样化、小型化的生产制造。
西门子管理委员会成员鲁思沃提出,软件是工业的未来。工业企业想要在未来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提高生产力、加强节能高效、提高生产灵活性,从而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扩大产品种类提高需求、满足个性化的生产需求,这些在更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软件来实现。因此,中国当前的工业机器人热潮仅仅是个开始,它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工具和思路。在工业互联网、移动计算、智能设备、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能否再生以及再生的逻辑是什么,还需要积极打开思路、跨界寻找创意。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