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制造大国的尴尬
“高铁速度都到500公里/小时了,蛟龙都潜海了,嫦娥都登月了,可是这么厉害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却造不出一个像样的导轨和轴承!”凡一传动营销总监赵亮不无讽刺地说。
“高铁机轮转速高达每分钟4000转,这样的高转速对钢材强度和制造精度要求极高,差之毫厘,就会引发机器报废。而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恰恰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我们的钢材、热处理工艺等全都差着好几个档次。”赵亮直言不讳地说。
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院总体组代表屈贤明则表示:“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所需高端导轨等零部件、高端材料依赖进口,导致主机和成套设备陷入"空壳化"困境。比如为工程机械配套的30兆帕以上的高压泵、线性导轨和轴承几乎全部进口,行业70%的利润都被进口传动零部件吞噬了。”在屈贤明看来,这与我国“逆向工程”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关。“长期以来,我们都是逆向创新,即先开发整机,满足使用需求问题,再开发基础材料,解决国产化问题。这样的研发模式导致我们以较快的速度走出了短缺经济,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术积累不足,核心工艺储备不足,为产业转型升级埋下了隐患。”
同时,屈贤明认为,“重主机,轻基础”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也不容小觑。此外,“三基”研发也缺乏共性技术及基础性研究的支持。一条完善的创新链条应以基础研究为基石,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纽带,以理论开发应用为出口,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是最脆弱的短板。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基础产品依赖进口,不仅增加了整机的成本,而且出现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挺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说,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我始终认为,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因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或者装备制造业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国防建设提供一些战略性的装备,它也是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性产业。”
事实上,企业间的竞争不只是企业层面的竞争,也是国家整体工业制造实力的比拼。纵观全球,世界最大的导轨及轴承生产企业德国FAG,日本IKO等,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他们身后的国家无一不是装备制造强国。
美国底特律福特的总部所在地。现在,由中国制造的先进汽车冲压生产线已在这里安装完毕,并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生产福特最畅销的车型。然而,10多年前,中国生产汽车的主要装备还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不仅如此,福特将新安装的中国生产线与德国生产线进行对比测试后发现,中国设备生产的冲压件比德国的质量要好,而且这条生产线两天就能完成德国生产线一个月的产量。中国制造的设备得到了福特的认可,他们决定再向中国增加一条生产线的订单。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装备制造业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且突破了众多技术难关。从2009年开始,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占据着不少的国际市场,但中国还远远不是装备制造强国。
那么,怎样才算达到制造强国的标准呢?一、掌握核心技术,比如能制造出媲美进口导轨的国产导轨需要掌握冶炼导轨所需的高端轴承钢,这样的核心技术必须拥有,打通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发展;二、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像我国的台湾地区最近的趋势就值得大陆地区学习,短时间涌现出像上银导轨,PMI导轨、ABBA导轨、THK导轨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三、在国际装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不远的将来,出口的高铁全部取代进口导轨这样的零部件,这样也算是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了;上述三点达到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