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大浪潮 中国机器人市场仍受制于人
点击:967 日期:2017-06-2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国内「机器换人」浪潮正迎面来袭,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万台大关,累计前五月增速达50.4%,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不过,占机器人总成本70%的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组件却仰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使得庞大的市场被迫拱手让人。
21世纪经济报导,中国机器人产量去年达9万台,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今年前五月,产量增长50.4%;预计到2018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5万台;到2020年达80万台,平均每万名工人使用150台机器人,「机器人密度」高居全球之冠。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指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五倍多。从2013年起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在全球市占从2013年的五分之一,到2014年达四分之一,2016年攀升至三分之一,且规模年增31%,远高于14%的世界平均增速。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指出,珠三角以广州、佛山进展最快,工业机器人应用量非常大;长三角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推进机器人制造。
面临机器换人,中国机器人产业还来不及做好准备。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指出,「中国机器人需要进口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组件,占机器人成本70%。」
他直指,除机器人本体外,三大关键零组件的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几乎都被国外垄断,大陆整机制造在关键组件和配套受制于人,「几乎没有议价能力,也无法与国外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斥资89亿 设基金改善
国内制造业升级,「机器换人」背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组件却须仰赖进口,为突破受制于人的僵局,工信部设立人民币20亿元(约新台币89亿元)「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引导基金」,提高准入门坎,严控工业机器人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风险。
工信部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80万台,其中,中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10万台、高阶的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5万台以上,机器人产业将由中低端转型,迈向中高端。
经济参考报报导,工信部将颁布扶持和引导政策,未来三至五年,机器人市场将重点集中发展计算和感知领域,家庭护理等服务型机器人是下一个拓展重点领域。
报导指出,工信部「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引导基金」人民币20亿元规模已到位,将支持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等发展。
为促进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下一阶段将展开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机器人关键零组件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以及机器人人才培养示范工程。

评论信息